我所在的地方,是一個不到十萬人的小城,大大小小的超市卻不下數十個。這些超市,環境幽雅,明碼標價,久之,小城人便習慣了去超市,一邊閒逛,一邊購物,不亦樂乎。
超市的發展,網購的普及,使得街邊許多小店失去了往日的活力,風光已然不再。和一開小商店的朋友談起這個話題,朋友感慨地說,競爭激烈、網購衝擊是一方面的原因,自身的經營管理水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有些小商店生意越是不好,就越愛出歪招,搞「一錘子買賣」,比如價格不透明、短斤少兩等。顧客上過一回當後,誰還會第二次上當?而在小城做生意,留住「回頭客」才是最重要的。
朋友說:「立秋以後,天氣漸涼,夏裝開始打折,街上某店品牌T恤也打出了誘人的價格。我動心了,想給自己和家人各買一件。給家人挑了一件標價五折的白色T恤,可家人說,白色T恤已有好幾件了,換一種顏色吧。於是,又挑了另一種顏色的同款T恤,就連標籤上的內容都是一模一樣。付款時,售貨員卻告之,這一件打七九折。我問這兩件一模一樣,怎麼價格差距這麼大,竟然要貴幾十元?售貨員支支吾吾,半天說不清楚。我一看便打趣地說,甚麼都一樣,就是價格不一樣,對吧?我頓時有了被戲弄的感覺,本想一走了之,可家人偏偏喜歡這種顏色,也喜歡這個款式,我只好狠心買下,最終白白多給了幾十元。回去的路上,五味雜陳,對這個店員隨機應變的能力是徹底地服了。這樣的店子,即使再喜歡的品牌,可能也不會再去光顧了。」
朋友的經歷使我深有同感。前不久,我在樓下商店買啤酒。第一次去,售貨員是個年齡較大的女店員,因為今年是第一次買這款酒,不知行情,買了就走。沒過幾天,我再次去該店買同款啤酒,這次售貨員是個年輕男子,價格卻要比前一次便宜好幾塊。我和他說起上次買酒的事,他說,他們店一直都賣的這個價啊,不可能賣你那個高價的。我真想翻出上一次購買時的付款記錄讓他看,想想還是算了,不就是多給了幾塊錢嘛。回家後和妻子說起此事,妻子笑着說,不明碼標價,「看人下菜」,這就是現在好多人喜歡去超市,而不願意去小店購物的原因之一。
近些時期以來,總聽身邊的人說,現在的生意是越來越難做了。現實也的確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小店若想生意長久,就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欺客宰客,誠信經營才是正道。這讓我想起了當年趙麗蓉在小品《打工奇遇》中,為不良商家開出的良方──「貨真價實」。這四個字,放在今天依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