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快慢鴛鴦鍋  方道源

對上一次踏足成都,已經是二零零九年,當時是為了到九寨黃龍拍照,回來時路過成都。那時候感受這座城市,幾乎都沉浸在濃烈的慢活節奏中,街頭茶館林立,竹椅竹桌擺開,雖然不用美觀的外表,卻用蓋碗茶沖泡的聲響,藏着人際的互動。

當年雖然有汶川地震後的陰霾,但隱約感受到他們從來未收經濟好壞的影響,仍然是慢悠悠的。那時的消費多是「即時性滿足」,一碗擔擔麵、一壺茉莉花茶,無需追趕時效,這城市像是個自足的經濟體,平衡着簡單的供求關係,用行動解釋了「少不入川」的原因。

今年再訪,成都的規劃越來越美,人的節奏越來越快,快得像用效率提升了整個經濟齒輪的速度。留在這裏六天,看到旅遊經濟的蓬勃,全都是一天兩天三天團,在春熙路的肩摩轂擊的人群,感受到如上海、長沙般網紅城市的速度和效率。向租車司機了解,在這區工作的人,很多是新到這城市居住的「新成都人」。曾經慢節奏的土壤裏,如今生長出更快、卻不同顏色的成都感覺。

「網紅經濟」、「夜間經濟」、「小紅書經濟」越來越旺盛的,春熙路的網紅餐廳必須排號,等待已成為城市人和遊客的習慣,泡泡瑪特、名創優品、一系列名牌廢水店,彷彿又是另外一個北上廣深,在消費場景的背後,是城市吸引力,亦增強帶來的人流、資金流集聚。

與其說是成長,倒不如說是「卷」的氣息。當更多年輕人帶着技能湧入,當要和全國甚至全球的對手競爭,效率自然成了關鍵詞。但老城區的茶館仍在,清晨的市場裏,大爺大媽討價還價聊天的川腔不變,這恰是傳統經濟和文化的韌性表現。

又或者說到底,快慢都是一種「相對論」,而由慢變快,本就是經濟發展的常態。二零零九年的慢,是那時城市功能的自然呈現;如今的快,是被迫被卷被安排,但默默中,成都承擔起更重要的經濟角色。

川辣火鍋與茶館的氣味,彷彿為此提供了答案。這是經濟發展趨生的「鴛鴦鍋」,要辣要唔辣,任君選擇,吃火鍋如是,經濟如是,生活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