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東講西)無紙化時代的隱憂 明俐

即便其餘系統有備份,部分資料的最後備份停留在八月三十一日,九月整月的記錄仍徹底消失。最終,韓國總統公開道歉,四名相關人員因「疏忽致災」被拘捕,民眾對政府行政失當的不滿聲浪持續高漲──這場災難,本可通過完善的備份機制避免。

如今的無紙化浪潮裏,以環保、高效成了主調,但我們往往忽略了數碼存儲的脆弱性:硬體故障、火災、網絡攻擊,任何一個意外都可能讓資料歸零。就像韓國這次,明明知道G-Drive容量龐大,卻因儲存結構性能不足而放棄備份;六百四十七個政府IT系統中,近四成僅每月備份一次,三成多沒有備援機制──這種「僥倖心理」,正是資料安全的最大隱患。

其實,重要資料的保護從不是「二選一」:無紙化提升效率的同時,實體備份與多重數碼保障完全可以並行。比如關鍵合約仍保留紙質版本,雲端資料同步做線上加離線雙重備份,核心系統搭建備用機……這些措施看似繁瑣,卻是應對意外的「安全網」。

韓國的教訓值得所有機構警醒──無論是澳門的政府部門,還是各類企業,都不該把「無紙化」等同於「全數碼化」,更不能因追求便捷而放棄資料安全的底線。畢竟,在資料即資產的時代,一次「沒備份」的意外,可能讓多年積累的工作成果毀於一旦。保持危機意識,建立多重保險機制,才是無紙化時代裏最該堅守的「穩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