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蒿坪河暑假時的天空總是蔚藍的。
萬里無雲,或者天空中漂浮着一些白雲。
藍天映在邱家嶺子邊那口大堰塘時,大堰塘的水並不同樣蔚藍,相反大堰塘的水色更加暗綠幽深。
如果藍天上飄過來一些雲朵,那映在水面上的雲朵倒還清晰。
不知道這口大堰塘建於何時,但肯定是早於大堰塘邊的公路。
那個時候我們只想着這口大堰塘可以「洗澡」(游泳),卻不太關心大堰塘的用途。其實,它肩負着周邊十幾里的農田灌溉。
這口大堰塘南邊靠山一邊呈不規則直線,東南到西南走向。它的對面就是一個半圓形的水面。
堰塘水面在十歲左右的孩子眼中,非常大,不管它積蓄的水乾不乾淨,大堰塘就是蒿坪河街上和附近孩子們游泳的好地方。
現在回想,大堰塘那時的水雖然不像泳池經常更換,但來水卻是山裏的溪流,以及夏天裏的暴雨,而那個年代,化肥還沒有大面積普遍使用,水的化學污染幾乎沒有。
從街上到大堰塘有兩條基本路徑,一條是沿公路走來,這是條繞了幾個彎的的上坡公路,路稍遠,而且中午大太陽太曬。另一條就是從街背後水田梯田中間蜿蜒曲折上行的小路,我們經常走的就是這條捷道。
大堰塘靠公路一邊是斜坡也就是出水口的壩位置。我們通常把衣服脫下後放在這邊的岸上,而後下水站在堰塘裏,這裏有一片由淺到深的水域。
處於南北交界線、秦嶺以南的陝南,夏季的學生暑假時期,天氣也十分炎熱。
但天氣再怎麼熱,氣溫再怎麼高,堰塘水的水溫總是低於氣溫的。先用雙手捧起水拍打胸脯、四肢,讓身體適應水的溫度,以防止身體遇涼水抽筋。
從大堰塘這邊到對面南邊估計也就是四五十米寬,但在孩子眼中就很寬了。能用「鷂子式」游泳姿勢輕鬆划到對岸的孩子不多,有廣娃子、平娃子、林娃子等。剛學會的就用「狗爬式」的蛙泳「撲通撲通」在淺水區游。怕是每個孩子的基本心態,所以沒學會游泳前,不會到深水區。
我第一次和好同學一起划對岸,馬上快到岸邊時,我像對面岸邊那樣以為到了淺水區,雙腳想站立,哪知這邊岸邊卻是深水,嗆了一口水,驚嚇一次。
有一次天空烏雲滾滾,從關山寨方向黑壓壓地向大堰塘方向襲來,霎時間狂風吹來,暴雨驟降。這個時候,大家就趕緊從堰塘上岸,急匆匆地穿上衣服,趕緊跑到堰塘邊的農戶屋簷下避雨。
大堰塘的西南角是一塊向裏縱深而去的農地,其中一塊是常家的自留地。
我有時和常家媽、林娃子來這裏幫忙幹農活,就是邊玩邊幹一些小農活,比如摘胡豆,或者大人挖紅苕,我在後面撿挖出的紅苕。
有一次,林娃子用角鋤(兩根並排的鐵杆像角的鋤頭)挖紅苕時,把我襯衣後背挖撕了個大窟窿,卻沒有傷到我。
父母由此不讓我再去,我卻還是偶爾悄悄去。
學校和大人們是不讓孩子去大堰塘游泳的,在大堰塘游泳的確存在風險。但那個年代沒有其他可以避暑的替代地比如泳池、替代品比如空調,孩子們總會抵擋不住大堰塘的誘惑。
這就是時代的不同。
於是,大堰塘融入了我們兒時的多少嬉鬧,多少笑聲,多少歡樂,那時一種貧困年代的樂趣。
大堰塘是兒時的一面鏡子,照着過去,映着未來。
孩提時在這裏游過泳的人一代代走得遠遠的了,留下大堰塘時大時小,依然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