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洱海湖面,千盞漁燈搖曳,與星空相映生輝,唯美浪漫。
目前,雲南省大理州洱海全湖仍處於休湖禁漁期,緣何亮起千盞漁燈?8月20日,中新社記者跟隨「高品質發展調研行」採訪團走進大理州發現,這些漁燈為的是洱海魚類生態調控。
被譽為「高原明珠」的洱海,是雲南第二大淡水湖,地處瀾滄江、金沙江和元江三大水系分水嶺地帶,白族先民稱之為「金月亮」。
1980年代起,洱海水質急速下降,從貧營養狀態轉向富營養狀態,曾兩度暴發藍藻。
為了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近年來大理州科學治湖、系統治湖、依法治湖、全民治湖,開展魚類生態調控便是其中一例。
自2017年開始,為推進洱海生態保護治理,洱海實施全年全湖禁漁,並針對銀魚、西太公魚、䱗等外來物種實施生態調控。夜間漁燈熠熠,正是漁民在誘捕上述外來物種,控制其族群數量,目的是優化洱海魚類族群結構,完善湖泊生態系統功能。
經研究發現,銀魚、西太公魚等外來物種已成為洱海魚類優勢物種,對洱海食物網結構與功能有明顯影響。透過對牠們數量的精準調控,有助於提高洱海浮游動物生物量佔比,對恢復健康水生態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生態調控有區域和時間限制。調控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8月16日至9月5日,第二階段從10月26日至11月15日。作業時間為19時30分至隔日8時。
這一生態調控對捕撈方式亦有限制。「每艘漁船使用網具總數不得超過30張。」大理州大理鎮才村漁民張社能說,此外還嚴禁使用機動設施、密眼小拉網、地籠等對水生生物資源及生態環境破壞大的捕撈方式。
這一生態調節增添浪漫景致。大理州的蒼山洱海、風花雪月,是令海內外遊客心馳神往的「詩與遠方」。如今,洱海閃動的漁燈,又為當地新添一抹浪漫景色。
「醉酒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來自雲南昆明的遊客王敏感嘆,洱海漁燈如夢似幻,充滿詩情畫意。◇(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