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視窗)傳統農事拾趣  黃平安

三. 看堰水

這項農事活動,今天的年輕人可能聞所未聞。那時,鄉間的稻田以梯田居多,都用河水灌溉。從小河到農田,一般都有一段距離,於是,水渠就成了連接小河與農田之間的紐帶。

水渠,在鄉間也叫做堰渠。河水通過堰渠,流到田裏,去完成它們灌溉的使命。農田一般呈梯級狀,不規則地分布在小河兩岸。受河水水量和堰渠規模的限制,一道堰渠的供水量也有限。因此,大大小小的堰渠隨處可見。那時的堰渠,就是一條簡易的水溝,內部呈「U」字形,長的幾公里,短的僅有幾百米。因為質地是泥土,免不了發生滲漏現象。如不及時「止損」,就無法滿足稻田供水。看護堰渠和田坎、保證稻田正常供水就成了一項長期、具體的農活。

不過,這農活一般不會安排專人去幹,大多是代管,用現在的話,叫做兼職。雖然是兼職,但也會給他們記少量工分,算是一種鼓勵。看堰水的人大多都是村裏的長者,因為他們經驗豐富,責任心強,做事也公道。

天剛露出魚肚白,看水的人就動身了。夜間,老鼠打洞、水渠裂縫、堰渠垮塌等現象時有發生,這時,就要及時去發現和處理。水渠邊、田坎上,看水的老農肩扛鋤頭,邊走邊觀察,發現了漏洞,便要挖些泥土或雜草堵上,觀察不再漏水後,再繼續前行。

那時,我年紀尚小,對農事的概念比較模糊,但對看水的事,卻記憶深刻。看水實行是「包幹制」,一人管護一片。負責我家附近稻田水情的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人們都尊稱他大伯。我早上上學時,經常會看到他在水渠或田坎上行走,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少不更事的我便問,「大伯,你在找啥呢?」大伯捋一捋鬍鬚笑着說,「找漏洞呢。」「哪裏有漏洞啊?」「當然有啊,可你看不見,牠們都在水草下面躲着呢。這些老鼠、黃鱔打的小洞,如果不及時堵上,水白白漏掉不說,時間長了還會造成堰坎、田坎垮塌,損失就大了。」我們似懂非懂,向大伯擺擺手,趕快向水學校跑去。

別看他們平時很悠閒的樣子,但一遇到險情,就會奮不顧身地去處理。一次,晚上剛下過大雨。第二天一大早,我又看到了大伯在田坎上巡視。只見一處田坎垮塌了一米多長的豁口,且豁口越垮越寬,水都從豁口流走了。大伯挽起褲腿,「撲通」一聲跳進田裏,一鋤一鋤地挖來泥土,迅速壘起了一條臨時田坎,止住了漏水和垮塌。這時,大伯才直起腰來,長舒了一口氣。再看大伯,全身上下都是泥。小夥伴們笑了,大伯也跟着笑,一笑,「大花臉」就更花了。

水泥普及後,很快在鄉村得到了應用,規模大一些的水渠都用上了水泥,漏水、垮塌現象明顯減少。再後來,各種先進的灌溉設施在農村得到了推廣和應用,舊時鄉間那些毛細血管一樣的水渠,便逐漸閒置了下來。時間一長,水渠不斷垮塌,雜草叢生,現在已基本看不到它們的痕跡了。

那些小小的堰渠雖然不存在了,曾經兢兢業業的看水人也早已作古,但嘩嘩流淌的渠水,奮力搶險的場景,卻經常在我眼前浮現。它時時提醒着我:糧食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