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季,大興安嶺宛如五彩斑斕的「童話世界」,遊客、攝影愛好者絡繹不絕。
沿著大興安嶺北麓一路向北,額爾古納河蜿蜒穿過草原和森林,一排排整齊排列的小木屋——木刻楞映入眼簾。
內蒙古俄羅斯民族研究會辦公室主任趙雪梅介紹,木刻楞建築是俄羅斯族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具有適應寒冷氣候、冬暖夏涼、取材方便、構造簡單的特點。對於她來說,「離開木刻楞就睡不好。」
古稀老人李祖慶是當地出名的木刻楞建築師,從業三多年,家中小院有三座木刻楞,他和愛人住著的一間出自其岳父之手,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李祖慶近日向中新社記者介紹:「這座木刻楞之所以能百年不倒,是因為我們在平坦的地面挖開寬約500毫米、深約300毫米的基槽,在基槽內壘砌石塊,形成表面平整的矩形基礎,基礎用水泥灌縫,使其結實、牢固。」
「通常我們選用當地優質的松木或樺木,牆身全部由原木叠摞而成。原木兩端長寬結合部由榫卯結構拼接,再以木楔子固定,不用釘子。」李祖慶輕輕撫摸著牆上的原木說。
「木刻楞在建造過程中採用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工藝。」李祖慶揭秘木刻楞冬暖夏涼的秘訣,「我們會在上層原木的下方鑿一條淺槽,並在中間夾入『茅蒿』,這樣不僅使房屋結構更加穩固,還能很好地保溫。」
而在房架叠摞時,需預留出門、窗的位置。根據原木的粗細和室內所需高度,一般要壘15至18層。木刻楞蓋好以後,各家各戶會根據自身喜好把門框、窗戶框、房檐塗上顔色,以藍色、綠色居多。
王寶臣師承父親,從小鑽研木刻楞建造。喜歡生活在鄉野的他,每年都會受邀前往城市授課,抑或去別的村落幫忙修建木刻楞。
「在修建木刻楞時,人們總愛在房屋前面修一間像走廊一樣的房屋,當地人稱其為門斗,起防風的作用。」多年的建築經驗讓王寶臣更喜歡研究細節,在房檐、門檐、窗檐塗上彩繪或雕上「祥雲」,讓整座木刻楞更加靈動。
近年來,當地文旅產業不斷發展,現代建築如雨後春笋般崛起,但木刻楞仍能帶給遊客獨一無二的體驗感。
天津遊客薛海東和家人在體驗過木刻楞住宿後流連忘返,「聞著天然的松木香入睡,是任何助眠香薰無法替代的。」
與額爾古納地區不同,滿洲里的木刻楞給人以更多視覺感官的強烈衝擊:冷暖色彩對比、粗獷建築形態與精美雕花對比,立面中橫向線條與誇張的門窗裝飾所形成的竪向線條對比等。
在趙雪梅看來,木刻楞的美不光在於其外觀造型、空間組合、抽象色彩、細部裝飾,更在於同自然親和與共的適應性。「它是從屬於大地、依賴於大地、接受大地饋贈並保護大地的『詩意棲居』。」◇(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