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遊蹤(二)  圖文/平川

 昭君墓距離呼和浩特市中心約20公里,是一個國家4A級的旅遊景區,也是內蒙古自治區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自從2017年8月昭君文化旅遊區擴建工程完成後,景區面積增加到683.5畝,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王昭君墓始建於公元前的西漢時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墓,而墓身是由人工夯築而成的封土,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所謂封土,是指墓穴在地表以下,當下葬之後,並不是把土填平至與地表一樣平,而是高出地面堆出一個土丘。這個設計對於一般老百姓而言,稱之為墳頭,但對於帝王來說,土丘往往會很大,而且為著講究氣派,以表示其身份,土丘會專稱為封土,而昭君墓的封土就高達33米。

 進入墓園,先是看到一尊栩栩如生的王昭君雕像,是以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據說是王昭君的家鄉湖北省興山縣贈送的。前行是一座牌坊,上面刻著「青冢」二字,傳說每到深秋,當四周草木都一片枯黃的時候,惟獨墓上草木依舊青綠,而且特別茂盛,被譽為「青冢擁黛」,是呼和浩特八景之一。走過牌坊,是一條長長的神道,兩側有12對石像生肖守護著,據說是根據後來匈奴的出土動物裝飾品為原型雕刻而成的。神道的盡頭,立有王昭君與她的丈夫呼韓邪單于策馬並騎,聯轡而行的青銅塑像,而銅像之後,經過一些階梯及兩座碑亭,便是高聳的封土。昭君墓體狀如覆斗,封土巍峨高聳,姿態雄偉,與西漢帝陵規格相同,卻比帝陵還要大。墓園周圍景色優美,有「晨如峰,午如鐘,酉如縱」一日三變的說法,如此一來,更添昭君墓這座塞外孤墳的神秘色彩。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寶坪人(即今湖北省興山縣),相傳有「落雁」之美,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元帝時被選入宮當宮女,惟一直未有機會面見帝王。景寧元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要求和親,昭君自願出嫁遠赴匈奴,後立為寧胡閼氏(王后),使漢匈之間延續了近半世紀的和平相處,而從此之後,就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數千年來,昭君的傳說,家傳戶曉,自唐、宋以來,歷代文人以詩詞歌賦,繪畫和戲曲來咏唱昭君,多不勝數,形成了千古流傳的昭君文化。

 那天團隊參觀完墓園之後,便到園兩側的文物陳列室及紀念館參觀,那裡展示了匈奴的歷史、中國古代的和親文化,是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和遊覽於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甚有參觀的價值。

 離開昭君博物館後,團隊前往呼和浩特玉泉區的無量寺參觀。該寺廟始建於明朝萬曆七年(1579年),是成吉思汗的孫子阿拉坦汗主持修建的,蒙語名為大召,「召」為藏語,是「寺廟」之意,漢名原為「弘慈寺」,後改為「無量寺」,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內供奉了一尊以三千斤純銀鑄造而成的釋迦牟尼銀佛,故又名「銀佛寺」,是當時蒙古地區地位最高的寺廟,也是蒙古地區藏傳佛教大寺廟中,唯一沒有活佛的寺廟,那是因為康熙皇帝曾在那裡住過幾天,為著表示尊重的緣故。那天團隊抵達大召無量寺後,卻發現它已經關上門,惟在廣場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屬於它的建築,如山門、釋迦八塔,阿拉坦汗的塑像等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