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生活誌)流水似的走馬   甘遠來

馬是蒙古族的好伙伴,是遊牧民族不可或缺的手足。到了內蒙古,不與馬匹打交道就相當於到了北京不做「好漢」。

我們來到了烏蘭察布的輝騰錫勒草原,又叫黃花溝草原。這裏有着一大群蒙古馬,牠們有的散養在草原,有的由牧民管理着,招待騎馬的客人。左腳踩蹬,一個翻身就上了馬背。牧民是蒙古族人,普通話有濃重的口音,遮陽防沙的面罩和帽子緊緊包着他的臉,只露出一雙微微耷下的眼睛和周圍黝黑的皮膚。

馬的肌肉隨着呼吸起伏,我說你們養的馬真好,強壯又乾淨,真好。牧民回頭問我以前騎過馬嗎,我說騎過一次。又問我從哪裏來,我說來自澳門。他又問在哪裏,我說在廣東往下一點點。他說好遠的地方啊,幾乎由最南到最北了。接着教我如何跟着馬兒的節奏,腳要用力,屁股不能緊貼着鞍韉,不然會顛壞。我騎在馬背上,繮繩一開始由牧民牽着,後來他讓我自己拿着繮繩,控制馬前進的方向,繮繩往左馬頭便向左,向後輕輕拉動就煞停。馬兒慢走、急行、奔跑,各有節奏,如流水潺潺,自然流暢,四肢和身軀鼓起的肌肉無不彰顯着馬兒的健康和力量。牧民跟我說,在草原上的距離看起來很近,但足足有好幾公里,眼睛會欺騙人。

牧民帶着我跑了很遠,沼澤地閃閃發光,一小群黑白相間的小羊在此歇息飲水,許多不知名的小花漫山遍野地開放,白的、黃的、紫的,抬眼望去還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野蠻生長的力量。牧民說紫色的小花是草原人用來做香料的,拔了好大一把給我,說帶回去給南方的家人聞聞。

蒙古族作家鮑吉爾‧原野在《流水似的走馬》中寫道:「在這樣的天地裏,你會覺得馬是天地的主人,甚至比人更像這裏的主人。」在草原,人和自然達成了一種和諧的共生關係。大好河山,必須親自感受,才能發現那種壯麗與偉大。(澳門青年在內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