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畢,考生翹首以待的錄取通知書寄到,喜孜孜美不勝言。
現代的錄取通知書,一般由高校郵寄給考生。古代科舉考試的錄取通知書──喜報,又是怎樣送達的呢?
大唐時代,新科進士的喜報,由郵驛送往考生家中。郵驛,又稱驛傳,古代由官府經辦供官員往來,及運遞公文的專職交通機構。
當驛傳將喜報送達進士家鄉時,鄉官、里正與親朋好友等,同往進士宅院,敲鑼打鼓,共致慶賀,請看《開元天寶遺事·喜訊》:「新進士每及第,以泥金帖子附於家書中,至鄉曲親戚,例以聲樂相慶,謂之喜信也。」泥金帖子,即中舉喜報,現在俗稱錄取通知書。
經宋元至明清,進士的報喜形式,益發的隆重、熱烈、喜氣洋洋。
喜報形式、規格、色彩統一,由禮部製作了核發給郵驛。郵驛的驛卒身背喜報,騎着驛馬從京師出發,一站接一站傳送,即使遠在嶺南、關外、川陝、雲貴的也如此辦理。
及至進入進士所在的縣境時,縣、府官員,帶着報喜的公差,將喜報徑直接送到考生家裏。若是三鼎甲的狀元、榜眼、探花,往往由府、縣最高長官太守、知縣親身出場。明·王世貞《觚不觚錄》:「諸生中鄉薦,與舉子中會試者,郡縣則必送捷報。」「鄉薦」「會試」,都指應試進士。
領銜送喜報的州、縣長官,均身穿新衣,隨行的報錄人,也都穿戴體現了吉祥喜慶的大紅衣帽。這一行騎着高頭大馬,以紅綾為旗在前,寫着「進士」金黃大字的旌幡,高揚在竹竿頂上。一甲三名的,則黃紵絲金書「狀元」、「榜眼」、「探花」,格外引人注目。所經之處,鳴炮奏樂,時而鑼鼓喧天,時而嗩呐悅耳,引路人駐足觀瞻,一派熱鬧歡騰景象。
一片鑼聲響,幾匹馬來了新科進士宅院門口,三個人翻身下馬,高聲叫道:「快請×老爺出來,恭喜高中進士了!」是報子到了,這是第一報,還有的二報、三報。
第三報到時,府縣長官也都到了,新科進士致禮迎接,來賓熱情祝賀金榜題名。這時,親友鄰里不期而集,熙熙攘攘,歡聲笑語滿院滿室。
又有致仕還鄉的老臣、探親在家的朝廷命官、同榜登科的年兄,各各攜禮而來,車水馬龍,冠蓋雲集,大見優隆。
古來有進士收到喜報後,或當作傳家寶珍藏,期望子孫後代以祖志為志,發奮攻讀,以求金榜題名。也有的將喜報張掛在客堂顯眼處,來訪者每尚未進門即已映入眼簾,趨步上前細細觀瞻,邊嘖嘖誇讚。一紙喜報,顯揚名聲,光耀門庭!筆者遊覽揚州何園時,見大廳裏陳列着一紙清代新進的寬大印刷喜報,黃紙,隸書,上書「捷報 貴府何大少老爺聲灝 由乙酉科舉人恭應光緒庚寅 恩科會試中式第一百八十名貢士 殿試二甲第六名」,雖時過一百二十多年,仍吸引了無數遊人的目光,還多有指點好評的,真光宗耀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