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傳統文化為本土科幻作品供養   楊思琪 姜思妮

「1980年,我第一次來到哈爾濱,參加中國科普領域的重要會議,那時我只是一個中學生,參會者也只有數十人。如今,我們已經站在傳統與未來的交匯點。」在前不久揭曉的第六屆少兒科幻星雲獎上,科幻作家吳岩的《爸爸的即時貼》獲得短篇小說金獎。

作為中國作家協會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像力研究中心主任,吳岩既是科幻創作者,又是科幻研究者,這一雙重身份讓他對科幻的洞察兼具溫度與深度。

談及《爸爸的即時貼》的創作緣起,吳岩說,自己很想創作一系列有關中國科學探索成就的科幻作品,將科幻與考古相結合,這個作品正是其中之一。

位於山西汾河東岸的陶寺遺址是龍山文化晚期的一個大型中心遺址,其中陶寺觀象台有12根柱子。這一考古發現,讓吳岩產生了創作衝動,並在故事裡融入了中國古代天文、建築等元素,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

這部科幻作品裡,小學生朱小果拿到爸爸發明的能回溯歷史的即時貼,穿越到公元前2100年的陶寺,想發現觀象台的秘密。這次穿越之旅讓朱小果對科學探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吳岩也想借此強調保持好奇心和想像力是科技創新與生活快樂的源泉。

近年來,吳岩非常重視對想像力的研究,在南方科技大學成立了「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在他看來,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的創作充滿了想像力,也是東方哲學智慧的集中體現。

「《西遊記》的故事本質上是一個由多元智能體構成的『宇宙』,與當下討論的『智能體多樣性』概念高度契合。」吳岩說,其中蘊藏的管理邏輯值得深思,暗含中國文化的獨特認知,與西方管理中的剛性約束形成對比,或許可以為當今科技倫理提供新的維度。

眼下,中國科幻從「破土」到「成林」的蛻變,不僅創作者數量增長,科幻作品的類型也更加多元化,年出版少兒科幻作品超百部。從以《三體》為代表的硬核宇宙敘事風靡,到「非典型科幻」探索科幻與各領域的創新融合,中國科幻正在突破單一范式,整個社會對科幻的關注度、市場熱度與產業規模均在提升。

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達1089.6億元,其中遊戲佔比超六成,衍生品市場本土IP崛起,顯示出產業生態的成熟與躍升。

在吳岩看來,龐大的市場規模是科幻帶來的改變之一,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體現一個國家的文化特質。對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程的深度思考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構,可能是中國科幻創作的獨特路徑。

吳岩舉例說,中國科幻的「未來觀」強調「人類命運的休戚與共」,這在不少作品中已初現端倪,比如《流浪地球》中的集體精神、《三體》中的中國歷史文化元素等。

「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找到描述人類狀態的恰當方法,應該是當今一代中國科幻作家的文化使命。」吳岩說,在這方面,全世界的科幻愛好者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