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打工仔,最喜歡的就是放假,尤其是突如其來的假期,絕對是牛馬人生的bonus。「天鴿」來襲之前,大家普遍渴望八號風球,能放一天假,無論是開枱打麻雀還是睡覺都好。只要風暴即將來臨,人人都守在電視旁等待消息揭曉。然而在經歷過創傷之後,大家對颱風都敬而遠之。
然而,打工仔們依然期望能有一個既達到八號以上風球標準、又不會造成破壞的颱風。無奈傳說香港有「李氏力場」、澳門有「賭牆」,風球總是掛得不合時宜,這真是資本驅動的嗎?從統計學來看,更可能只是計算上的錯覺。
並非所有熱帶氣旋都能達到颱風級別。熱帶低氣壓增強後成為熱帶風暴,再提升為強烈熱帶風暴,然後才是颱風、強颱風、超強颱風。很多時候,低於颱風級別的熱帶氣旋必須較為正面吹襲,才能達到懸掛八號風球的標準,因此需要同時滿足距離近和風力大的條件。
即使滿足這些條件,還要看概率。一星期有七天,若在週末來襲,對相當一部分打工仔沒有影響,因此只剩下週一至週五;而每天標準工時是八小時(實際當然不止),即使在一至五來襲,也只有三分之一時間可能啟動颱風假期。若以實際小時計算,即使風力夠強、距離夠近,實際放假機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三點八,這就解釋了「力場」有七成以上的機會能發揮效果。
人總是看到自己想看的事,相信自己認為合理的理由。打工仔有兩件事特別容易適應:一是「放假」、二是「加薪」。至少我從沒聽過有人上了一星期班後,會在週六說不習慣放假;而放假一星期後,上班頭兩天肯定不習慣。加薪第一天開心,第二天就無感;反過來若是減薪,一整年都無法習慣。這一切理由都源於人性,人本來就是非理性的動物,即使數字機率如何,還是憑感覺做事。「我說有力場,就有力場」。
再理性的我,每次聽到風暴形成,仍會打開Windy和Facebook,看着人人化身颱風專家,聽着所有有利的消息,繼續期待那不到兩成半的放假機會。結果嘛,頂着深深的黑眼圈,睡眼惺忪地繼續牛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