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由澳門建築置業商會、澳門海洋與水利學會、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澳門科學館聯合主辦的「澳門的海洋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昨日在澳門科學館舉行,內地及港澳多名專家學者圍繞「澳門海洋可持續發展、智慧水利丶生態城市、海上交通」等主題分享研究與認知,並釋出構築集「防災、交通、經濟、環境、休閒」五功能一體的綜合治理建議。
代表主辦方的澳門建築置業商會理事長莫志偉致開幕時表示,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正積極推動海洋科技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
澳門海洋與水利學會會長區秉光作專題演講時指出,澳門從歷史上的填海造地到現今初具規模的同時,又面臨生態轉型挑戰。他結合經濟多元化發展和城市安全等因素提出了建設生態韌性濱海城市的創新建議。他強調,需跳出「填海發展房地產」框架,依據國家海洋管理規定和澳門相關法規,推動澳門的海洋利用與可持續發展,通過升級防災減災機制,實現「防災、交通、經濟、環境、休閒」五功能一體化:通過修復海岸線生態監測,建設濱海棧道與生態緩衝體系,搭建城市智慧平台。
他受訪時表示,治理內港及路環水浸水災是重要環節。他建議距內港沿岸五十米處興建長約兩公里丶出水面高約五點五米的防洪堤,堤身同具功能包括:高度可滿足預防極端天氣風暴海浪衝擊,保留內港碼頭及古老建築特色等旅遊資源,堤身內設置軌道交通、機動車輛通道、停車場場、「城市功能共同管溝」等,減少視野阻擋和空間壓迫感,兼顧蓄水和景觀。
區秉光表示,堤岸區能成為建設生態韌性濱海城市的範本。他指出,譚偉文司長日前提到的輕軌西線結合防洪工程的方案合理且可行,本次研討會提到的防洪堤方案與譚司長理念高度契合。
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講座教授作題為《可持續發展與海岸帶環境水利研究一以澳門為例》演講,闡述了科技大學在海洋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成果,並提出澳門海岸帶生態修復技術路徑。
在研討會環節作分享者還有:全國水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程澤坤介紹了內港綜合治理的「澳門方案」;中國港灣工程有限公司(澳門)高工伍紹展示了海上機場建設的前沿技術;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的專家團隊丶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覃傑、珠光工程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金暉、澳門大學海洋科學及技術系助理教授徐高鵬分別從海洋經濟政策丶雙碳戰略、氣候變化應對等維度分享研究及提出打造」藍色經濟帶」的創新構想。
是次研討會協辦單位包括: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大學海洋科學及技術系丶澳門建築師協會丶澳門建造商會、澳門工程師學會丶澳門工程顧問商會、澳門建築機械工程商會。莫志偉丶區秉光聯同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股東大會主席劉振滄向多名演講者頒發了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