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常常聽到關於「學歷貶值」的討論。最近,一位女碩士的求職經歷被放到網絡上,再次將這一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她滿懷期待地參加面試,卻被告知月薪僅二千五百元人民幣,這讓她不禁感歎:「現在的學歷太廉價了。」
她的遭遇,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有人指責她眼高手低,認為學歷再高,沒有工作經驗也是枉然;也有人感慨,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為何如此之大?在這場討論中,我們不妨暫時放下情緒,從更深的層次去思考:讀書求學,到底是為了甚麼?
回溯歷史,從「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的古代社會,到「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再到科舉制度的興起,讀書識字,本應是個人提升自我、拓寬視野的途徑,而非單純為了追求社會地位或物質回報。在古代,通過科舉,個別有才之士得以脫穎而出,實現階級的跨越,但這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通過聯姻、舉薦等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告訴我們,讀書識字,雖能助力個人發展,但並非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回到現實,我們不難發現,隨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學歷的「含金量」似乎在逐漸降低。這並不是說讀書無用,而是提醒我們,要重新審視讀書的目的。知識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和豐富。它不應被簡單地等同於一份好工作的入場券,更不應是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指標。
那位女碩士的遭遇,或許正是許多年輕人的縮影。他們寒窗苦讀多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卻發現在就業市場上,學歷並非萬能。這讓他們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開始懷疑讀書的意義。然而,我們應當明白,讀書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找工作上。它更像是一把鑰匙,能為我們打開更多未知的大門,讓我們在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時,擁有更多的選擇和可能。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現實的問題。當前就業環境嚴峻,競爭激烈,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應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和對自我提升的努力。在求學的過程中,更要衡量本身的能力負荷,絕沒有理由不擇手段,甚至靠賒借典當,耗盡家財來取得學歷,這樣值得嗎?尤其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保持一顆平常心,享受讀書帶來的樂趣和收穫,或許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