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春節「走紅」 促進傳統文化「激活」

 【中新社北京二月二十一日電】(記者應妮)近六百歲的紫禁城(故宮),腳步越來越輕快。

 雪中的故宮、暴雨中的故宮,故宮中的貓、故宮中的花,故宮文創、故宮展覽,樁樁件件都能引起關注。在剛剛過去的上元節,故宮近百年來首次夜間開放,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更是讓故宮再次刷屏。一座古老的皇家建築群越來越「火」,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緊密,真真切切地「活」起來了。

 近年來,故宮最顯著的變化是開放面積變大了。從二0一二年到二0一八年,故宮開放面積從百分之三十增加到百分之八十,慈寧宮、壽康宮、午門雁翅樓、近四分之三的城牆、南大庫傢具館,觀眾可以踏足欣賞的區域越來越多。

 展覽數量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精。「清明上河圖」特展、「千里江山圖」特展都引來「故宮跑」,壽康宮原狀陳列展讓清劇迷們一窺「甄嬛」(電視劇《甄嬛傳》中的人物)的天地,改陳後的珍寶館和鐘錶館成為新的打卡地標,正在持續中的「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更是把每年一月淡季的遊客量提高了百分之七十。

 故宮文創則讓紫禁城真正「活」起來。「萌萌噠」故宮御貓、戴墨鏡的乾隆、比著剪刀手的雍正、花式朝珠耳機、「如朕親臨」行李牌等等,故宮淘寶店和天貓旗艦店裡各種文創產品被網友盛讚。僅二0一七年,故宮文創產品的銷售額就達到十五億元人民幣,這並不能僅用物美價廉來解釋,追究根源在於這些文創真正跟民眾的生活建立起密切聯繫,故宮文化「活」在了當下。

 事實上,最令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欣慰的變化是參觀故宮的年輕人多了。據故宮發佈的統計數據,三十歲以下觀眾佔百分之四十,三十至四十歲的觀眾佔百分之二十四,四十至五十歲的觀眾佔百分之十七點五。年輕觀眾尤其是「八十後」和「九十後」,已成為參觀故宮博物院的「主力」,而這個比例還在攀升。

 探究故宮成為「網紅」現象的背後,是如何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文化復興之路。文博場館各有鎮館之寶、地域特色,要深入挖掘自身資源,以藏品研究成果為基礎,創意要與生活結合,設計新穎之餘還要學會講故事。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文博機構均在這方面進行了成功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