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日電】中國不少地區近期遭遇高溫天氣,多地局地最高溫接近或突破歷史同期極值。各地通過開闢納涼區、啟動「愛心冰箱」、加大灑水作業等,為城市降溫。有網友稱,「體感涼涼的,心裡暖暖的」。
據了解,深圳、重慶、四川、江西、湖南、陝西等地利用地鐵站空閑區域設置臨時納涼區,為市民尤其是戶外勞動者提供休憩空間;南昌、無錫、寧波等城市在納涼區配備書籍、文娛用品、儲物櫃等設施,還特意開闢兒童娛樂區;鄭州市地鐵納涼點還上線勞動者「雲書房」,民眾用手機掃碼即可免費聽書,在「物理降溫」的同時享受「精神滋養」。
安徽、浙江、山東等多地「愛心冰箱」陸續啟動,為環衛工人、外賣騎手、快遞員等戶外勞動者免費提供冰水、防暑藥品等物資;河北保定還為戶外勞動者提供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智能工會驛站;湖北、遼寧、山西等地加大灑水作業和機械化作業頻次,給城市降溫的同時,減少環衛工人高溫下戶外工作時間。
伴隨著暑期旅遊旺季的到來,甘肅多個景區通過增加擺渡車輛、加裝噴淋降溫裝置等舉措,減少遊客高溫天氣下的排隊等候時間;新疆吐魯番市區鐵路部門通過減少檢票等待時間、增開售票窗口等方式,減少高溫對旅客出行帶來的影響……
光明網評論指出,為建築工人、外賣小哥、快遞員等群體設置專門納涼區,提供相對舒適的小憩環境,是對他們最實在的關懷。開放地鐵納涼區,精準回應了戶外勞動者群體的迫切需求,正是以人為本治理理念的生動實踐,是公共服務精細化、人性化水平的提升。
「對高溫下的堅守者,我們不僅要給予掌聲與贊美,更需要提供實實在在的『清涼守護』。」淄博日報刊文指出,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僅體現在摩天大樓的林立,更彰顯於對每一位勞動者的關懷與尊重。
與此同時,持續的高溫天氣也催熱了「清涼經濟」。從琳琅滿目的清涼好物,到融合多元休閑體驗的避暑遊,「清涼經濟」正釋放強勁消費動能。
《經濟日報》刊文指出,在持續的高溫天氣中,「清涼經濟」不僅為人們帶來絲絲涼意,更為消費市場帶來一股強勁的「熱浪」,滿足了人們在炎熱天氣下的多樣化需求,還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