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孩子網癮家長須以身作則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二十四日電】許多家長擔心孩子網路成癮,但用錯方法管教,孩子反彈更大。專家今天說,家長應先同理孩子的需求,且以身作則、放下手機,親子共學健康上網技能及面對生活困境的的轉念能力。

 台灣青少年網路成癮是重大公衛議題,「衛福部」今年首度嘗試以住宿營隊方式,介入網路成癮治療。結果發現,當協助青少年建立平日生活的歸屬感、愉快感、成

 就感及意義感時,有助孩子提升健康上網動機與自制力,也強化家長對數位教養與親子溝通的技能。

 計劃主持人、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上午在記者會表示,調查發現,國、高中家長有三至四成都擔心孩子過度使用網路,可能導致視力變差、學業成績退步;也有約兩成家長擔心,孩子繼續使用網路會成癮。

 柯慧貞說,避免3C成癮的關鍵是預防,家長的角色非常重要。很多家庭因3C問題造成親子衝突,常是因家長用錯方法、完全阻斷孩子使用網路,沒有釐清孩子生活遭遇到困難、為何需要網路慰藉,有些孩子甚至認為上網是生活的唯一樂趣,又被剝奪,產生輕生念頭。

 3C成癮的發展有三階段,首先因網路可近性、匿名、同儕邀約,青少年容易接觸,如果家長又管教失當,濫用的風險增強;第二階段是青少年覺得現實生活充滿限制和痛苦,選擇上網享樂避苦,如果家長沒有適時察覺、協助引導,狀況只會更糟。第三階段則是青少年有自覺「沉迷」,但腦功能弱化,想抽身卻無能為力,只能一直陷落。

 柯慧貞的計劃引入韓國網路成癮治療的營隊模式,在今年一月舉行八天七夜的青少年成長營,且要求家長要陪同,用親子共學的方式,帶領雙方理解健康上網的方法,也學習面對生活壓力如何轉念、紓解,讓孩子更有能力應對生活的挑戰,且學習不用網路也能快樂生活的方法。

 參加營隊的家長羅小姐說,過去把網路視為洪水猛獸,從來沒有深入探討孩子沉迷的原因,也導致親子關係一直處在緊張狀態。但參加營隊後,學習到同理心的技巧,了解孩子的想法,也努力讓孩子知道,媽媽願意跟她一起探討網路世界。

 羅小姐表示,過去也常被情緒困擾,習慣用權威壓抑孩子的情緒,導致孩子有很多不滿,要用網路抒發,「這個我做錯了,要跟孩子道歉」。現在情緒來的時候,就會深呼吸,心情平靜很多,也跟孩子有更多的連結,陪孩子上桌遊課,讓孩子多上喜歡的桌球課,親子互動更好。

 另一名家長魏先生也分享,過去為了減少孩子上網,不管是「灰姑娘法」(過凌晨十二時不准用)或「五指山禁錮法」(僅寒暑假能用)都沒用,還惹來孩子很多抱怨,親子常有口角。參加營隊後,學習健康上網的方法,孩子也發現,其實不上網生活也可以過很好,有了自省能力後,家長再溫和勸導,效果比嚴厲管教更好。

 柯慧貞說,網路健康管理要親子一起進行,效果才會好。很多孩子都反映,「手機就是爸爸的小三」,沒有以身作則卻要孩子禁用,缺乏說服力。也有一些孩子遇到學校霸凌,家長參加營隊之後才知道孩子遇到問題。可見家長的同理、陪伴是預防孩子網路成癮的關鍵。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也說,網路成癮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成疾病,但發展成疾病前都有背後的原因和行為模式的養成,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並給予適度回應與滿足才是預防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