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交水稻扎根非洲 「授人以漁」助非消餓減貧 劉曼

 馬達加斯加是世界上除亞洲國家外生產稻谷歷史最長的國家,因品種老化嚴重、種植管理粗放,水稻在這裡發展緩慢,每年要進口20萬至40萬噸的大米才能滿足本國需求。

 由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承擔的中國“援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示範中心”項目自2007年啟動以來,已為當地成功選育審定了5個雜交水稻品種,雜交水稻平均單產是當地常規稻的2倍,獲累計推廣4萬多公頃。

 項目負責人方志輝介紹,按照雜交水稻比當地常規稻每公頃增產3噸計算,如果推廣20萬公頃雜交水稻,即可解決馬達加斯加的糧食自給問題。

 從1996年至今,中國政府通過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受援國政府三方實施「南南合作」項目,已先後向毛里塔尼亞、加納、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國家派出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示範、推廣雜交水稻技術。

 湖南是雜交水稻的發源地。近20年來,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創新團隊實現了雜交稻畝產屢創新高。「雜交水稻在非洲國家很有發展前途,我本人願意幫助非洲推廣種植雜交水稻,解決糧食問題。」

 袁隆平與非洲結緣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彼時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開設的國際培訓班上,逐漸出現了非洲朋友的身影。培訓班延續至今,只要能抽出時間,袁隆平都親自授課,累計培訓的5000多名學員中,涉及近50個非洲國家。

 在袁隆平的指導和推動下,一批批雜交水稻專家通過中國援非項目相繼入非。中國團隊通過選種、育種、示範種植、推廣、製種實驗、培訓,為非洲企業和農民提供一條龍服務。雜交水稻在非洲也從最初的公益援助項目走向公益與產業結合的模式。

 要實現雜交水稻在非洲大規模推廣,種子生產本土化至關重要。

 今年4月,中國在非洲首次成功實現雜交水稻規模化製種。這批種子即將於7月在馬達加斯加播種,參與其中的中國企業——湖南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準備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推廣雜交水稻制種。阿曼德非常期待能加入。

 「只有讓農戶有奔頭,雜交水稻在非洲的種植才能長久。」在方志輝看來,種子、稻谷的市場化,給當地企業和農戶帶去了實在收益,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漁」、合作共贏。

 湖南省農業委員會披露的數據顯示,當前海外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已達700萬公頃,普遍比當地水稻增產20%以上。湖南在埃及、幾內亞、利比里亞等16個非洲國家試種雜交水稻取得成功。與當地品種相比,雜交水稻普遍每公頃增產2噸以上。◇ (中新社)